團長|林永志
2010年創立臺北木偶劇團,打破傳統布袋戲團的門派芥蒂,廣集傳統布袋戲及傳統音樂之優秀人才,帶領臺北木偶劇團致力於傳統藝術保存與學習,近年來廣邀戲劇(曲)藝術家,嘗試以不同的方式讓現代觀眾看見傳統布袋戲的美。擅長北管、歌仔戲、京劇音樂在臺灣民間劇種中的靈活運用,演出外也參與音樂設計及專案研究案的出版,並積極投入傳統藝術的教學工作。
藝術總監|伍姍姍
擅長創作人、偶與音樂同台的戲劇氛圍,並帶動現代國際劇場概念,策劃編導專業型態的表演。作品在世界多國演出,深具豐富國際合作經驗。2012年應美國科羅拉多學院邀請為客座導演為該院學生製作《Taipei by Night》之演出。2021以《杜子春》入圍第32屆傳藝金曲獎最佳導演提名。2023年以《水鬼請戲》一劇獲得第34屆傳藝金曲獎「最佳導演獎」。
行政總監|謝琼崎
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戲曲組,目前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講師,教授北管課程。曾跟隨北管先生邱火榮、林水金、王宋來、葉美景、賴木松、江金樹等學習北管音樂。2000年進入傳統布袋戲一行,擔任行政及後場樂師一職。除了劇團及學校的教學工作,亦經常參與傳統藝術的相關學術研究計畫,將許多民間的活教材整理、規劃,並在劇團的實際演出中加以實踐。
布袋戲演師|吳聲杰
2005年開始學習臺灣傳統布袋戲,師承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莊陳華老師、北管藝師邱火榮老師、臺語漢文廖昆章老師、李傳燦老師、鄭安成老師等。以《白馬風雲前傳—茶山風雲》入圍第29屆傳藝金曲獎「最佳個人表演新秀獎」、《雙龍護斗》入圍第30屆傳藝金曲獎「最佳個人表演新秀獎」。2023年以《水鬼請戲》一劇獲得第34屆傳藝金曲獎「最佳偶戲主演獎」。2024年以《得時的夢》一劇獲得第35屆傳藝金曲獎「最佳偶戲主演獎」。
布袋戲演師|陳思廷
1997年參與臺北市平等國小「巧宛然掌中劇團」,開始接觸布袋戲。大學畢業後正式加入臺北木偶劇團,並向廖昆章老師學習傳統戲套、洪澤南老師學習漢文,為目前指日可待的新一代年輕女演師。以《白賊燈猴天借膽》入圍第32屆傳藝金曲獎「最佳個人表演新秀獎」。
布袋戲演師|廖群瑋
雲林縣崙背人,從小受家庭影響,耳濡目染,對布袋戲甚感興趣。於2014年開始正式接觸金光布袋戲並延續家業,2018年加入臺北木偶劇團學習傳統布袋戲搬演,2019年參與國立傳統藝術中心「傳統藝術接班人—駐團演訓計畫」。2019年獲雲林國際偶戲節第一屆「青年主演競賽」最佳主演獎。2023年以《烏江離》獲得第17屆金掌獎「最佳操偶技術獎」。
布袋戲演師|林瑞騰
雲林縣西螺人,為昇平五洲園第三代。自幼在父親的培養下耳濡目染學習布袋戲,十六歲即可獨挑大樑獨立負責民戲演出。為提升自己之本質學能北上學習,2020年參與國立傳統藝術中心「傳統藝術接班人—駐團演訓計畫」,為臺北木偶劇團前場習藝生。2023年以《烏江離》獲得第17屆金掌獎「最佳操偶技術獎」。2024年以《海公小紅袍》獲得第6屆青年金掌獎「最佳團隊獎」。
樂師|王祥亮
十二歲開始隨父親參與在地北管館閣永興軒,使之對傳統音樂產生極大興趣,爾後常參與大台北地區的民間廟會活動。1990加入職業布袋戲擔任後場樂師,隨團至世界各地巡迴演出。2010年迄今為臺北木偶劇團專職團員,並配合劇團不同性質的演出節目擔任後場樂師或前場助演。
樂師|林璟丞
生長於新莊老街,自小即對台灣傳統廟會文化有濃厚的興趣,長年來持續參加民俗藝陣活動為北管子弟。2007年在老師林永志的帶領下進入職業布袋戲團擔任後場樂師,了解北管音樂在傳統戲劇中的運用、曾赴福建泉州向徐瑞簾、黃光煌老師學習泉州傀儡調音樂。2008年在延樂軒北管劇團演出北管戲中更擔任頭手鼓一職,展現在傳統音樂上的天份。
樂師|林宸弘
出生於淡水,傳統藝術愛好者,從小就很喜歡看廟會、聽鑼鼓聲、傳統音樂和臺語老歌。師事人間國寶邱火榮老師,曾於淡水南北軒學習北管,現今為臺北木偶劇團後場樂師。除了傳統藝術的學習與專研,更跨界將北管音樂與其他藝術結合,如:現代舞、流行樂等。
樂師|劉士聞
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,就學期間隨人間國寶-邱火榮老師與臺北木偶劇團學習與演出,現職於臺北木偶劇團,擔任文場領奏。曾隨臺北木偶劇團等藝術團隊參與國際藝術節促進交流,並多次參與流行音樂、戲劇、舞蹈等領域之跨域合作演出。
行政助理|林珈帆
爺爺與父親皆為北管子弟,自幼便經常協助演出之大小事宜。因喜愛劇團生活,2023年開始加入劇團擔任行政助理一職。